“收鱼了!收鱼了!”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一尾尾肥壮的石斑鱼、金鲳鱼在网箱里跳跃,渔民们一网接一网地将鱼称重装船,就等着卖个好价钱。
矗立在海面上的大船宛如一座“海上堡垒”,它的名字叫“澎湖号”,由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能源所)主持研发。
“‘澎湖号’是我国首个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广州能源所海洋能研究室研究员盛松伟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介绍,“未来,我们将依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鹰式波浪能发电技术,努力突破海上可移动多能互补平台大型化、规模化应用系列难题,服务远海岛礁和海上开发活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波浪能发电
然而就在不久前,他们刚经历了惊魂一刻。
“当时,海上风力达7级,幸亏我们反应及时,将预先挂好的备用系泊锚链收紧,‘鹰式一号’才没有被大海卷走。”盛松伟回忆道,“鹰式一号”到达投放点后,按设定程序抛锚、下潜、调浮态、调负载,最终在波浪的推动下成功发电。
早在1979年,广州能源所就开始进行波浪能转换研究,40多年来倾注了5代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其间,波浪能转换研究经历了从近岸到近海再到远海的过程,波浪能发电装置也完成了从岸式到漂浮式,再到为偏远海岛并网供电的升级。
盛松伟告诉《中国科学报》:“当年刚好赶上岸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向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迭代的时期,我们希望从国外引进一台波浪能发电装置,却遭遇技术封锁。最困难的2006年团队只剩3个人。”
打造“蓝色粮仓”
盛松伟从中发现,海上养殖要从近海走向远海,装备必须解决以下3个关键问题:一是在风浪大的外海海域,抗风浪能力差;二是能源供给匮乏,无法为渔业机械化设施提供电力;三是缺乏搭载人员、设施和物资的稳定平台。
“澎湖号”长66米、宽28米、高16米,工作吃水12米,采用钢结构加软体网结合形成养殖水体,可提供1.5万立方米养殖水体;搭载可再生能源装机120KW,其中波浪能装机60KW、太阳能装机60KW,能源自给自足,全部来源于海上可再生能源。
“在清洁开阔的海洋环境中养出的鱼口感好、品质接近野生,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日前,在“澎湖号”收鱼的渔民说,去年“澎湖号”养殖的金虎斑全部售往香港并得到客户认可,今年收成可期。
与风浪正面“较量”
2020年一次远海试验,盛松伟一行4人刚把装置投放到海上,就来了台风。调整完装置后已经是凌晨2时,他们直接被困在了装置上。“考虑到早上风浪可能更大,我们找来一艘渔船,每人身穿两件救生衣,从实验装置的侧面跳上渔船,才得以安全回来。”
海上天气变幻莫测,如何在恶劣环境中保障发电平台的安全?为此,盛松伟团队研发了“恒张力锚泊系统”,先后获得中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发明专利授权。该技术大幅提高了发电平台抗击台风的能力,可实现平台长期驻海运行。
这一切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实践摸索。“科学家思维与工程师思维不同,需要两方面同时兼顾、二者有效结合才能实现由方法到产品的转型。”盛松伟感叹道,“科研院所初步实现了从0到1,但如何实现从1到10000,让技术真正服务经济发展,还需要很多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