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机遇蕴含在雄厚的产业基础上
烟台开发区作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产业立区,已汇聚各类工业企业3100多家、外资企业2000家、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38个,上市企业12家。形成以富士康、LG 为龙头的消费电子产业,以现代斗山、艾迪精密为龙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万华化学、泰和新材为龙头的高端化工及新材料产业,以上汽通用、现代汽车为龙头的汽车及新能源产业,以荣昌生物、东诚药业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拥有完备的整车、整机、整船制造产业体系,在机械、电控、液压、材料等制造环节,与空天海装备制造领域有很强的通用性,可就地转化为三航配套体系。开发区正海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东星耐高温钐钴永磁材料、睿创激光红外设备、泰和航纤、万华精化新材料等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人造卫星、航母、火箭、雷达等“三航”高端领域。
这些机遇蕴含在三航产业先发优势里
烟台在海上卫星发射、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大海工装备等方面走在产业前沿,规划中集海工北方总部、东方航天港、北方风电母港等重大工程,在三航领域拥有18所高校院所及众多科研平台,中集来福士、东方钛金、华宇航天、大宇造船等46家骨干企业。东方航天港重大工程总投资230亿元,聚焦打造“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里有船”的海上航天发射母港,集聚落户东方慧眼、长征火箭、九天行歌等重点产业项目;中国航天513所作为航天电子产品重要研制单位,参与完成我国多项运载火箭、卫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的研制和发射试验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被誉为“海空骄子的摇篮”,拥有飞行技术、航空航天工程、无人系统工程等10余个优势学科;哈尔滨工程大学烟台研究院聚焦“大海工”定位,发挥船海核特色优势,立足烟台全面打造国家级大海工研究生院。
这些机遇蕴含在绿色低碳的发展格局中
依托得天独厚的海洋岸线资源,烟台在清洁能源产业创造了“四个第一”,发出了山东第一度海上风电、第一度核电,实现了全国第一次核能供暖,海上风电、光伏、核电装机量全省第一,到2025年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将达到1400万千瓦,以国电投为代表的能源企业积极与烟台探讨“风光核”绿电制氢新模式,将为氢燃料电池船舶、无人机等三航装备提供低碳能源和绿色驱动力。
这些机遇蕴含在通天达海的区位优势间
烟台位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联动发展的黄金要塞,与日韩隔海相望,是面向东北亚的桥头堡。周边已构建“海陆空铁”立体大交通枢纽体系,分布千万级客流量的烟台蓬莱国际机场、4亿吨吞吐量的深水烟台港口群,潍烟高铁、大莱龙铁路直连干线,荣乌高速、蓬栖高速等横跨东西、纵连南北,以及未来规划的烟大跨海大通道,将进一步推动新区成为环渤海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
面向未来,烟台黄渤海新区将以空天海装备智造城为主战场,聚焦“三航”产业重大项目、科研平台、高层次人才,整合资源、放大优势、精准招引。
在航空领域
布局通航整机、航修改装、航空核心部件等产业,与中航工业、中国商飞、中国航发、中国电科四大央企集团探讨央地合作、产业导入。依托蓬莱国际机场,引进航空工业民航飞机维修总部项目,建设覆盖国内外主要民航机型的维修、定检、改装资质能力;依托果都通航机场,引进我国首款正向研制大型无人运输机TP500,打造集整机研发制造、智慧飞控平台、商业营运于一体的总部基地;联合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引进清航空天动力产研基地项目,开展涡喷、涡轴及下一代旋转爆震发动机产业化。
在航天领域
与航天科工、航天科技、北斗星通、四维图新等行业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在卫星智造及数据应用、商业火箭关键部件制造等领域寻求突破。引进知一航宇“黄渤海1号”商业气象卫星项目,未来三年将发射45颗低轨卫星完成组网;引进云箭商用火箭项目,建设人工增雨防雹火箭、探空火箭产业化基地;对接航天一院、航天五院514所、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等,推进亿维航天智能检测中心、航天关键部件制造基地等项目落地。
在航海领域
依托烟台港,加快船舶清洁动力系统、水下柔性机器人、氢能水下装备、智能氢船、无人艇等项目落地,助力烟台打造新能源汽车超级口岸基地。积极引进“锚资源”,建设国家级船用发动机排放检测认证中心,吸引产业上下游资源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