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基地介绍
海上风电管桩是海上风电机组的核心支撑结构,管桩直径7米,高度70米,总重超800吨。原材料采用低合金高强度船用钢板,厚度更大,表面处理达到Sa2.5级冲砂标准,涂装工艺匹配ISO12944标准中腐蚀环境要求。
天津生产基地是公司与太重(天津)滨海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深度协作、共同组建的基地。基地拥有5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200余台套先进工装设备,以及便捷的码头资源。具备25MW级塔筒、直径12米单桩、100米以上大型导管架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拥有海上升压站建造资质。
首根海上风电管桩下线仪式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产业发展事业部党支部书记、副总经理周颜忠,中国华电曹妃甸重工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淼源,中车兰州机车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志祺,中车株洲所有限公司风电事业部副总经理陈长春,太重(天津)滨海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维,公司副总经理马志文出席仪式,公司风电事业部总经理赵飞主持仪式。

周颜忠在致辞中表示, 中国中车作为高端装备制造的“国家名片”,构建了轨道交通装备与清洁能源装备“双赛道双集群”产业发展新格局。管桩新产品的成功下线,为“立起来的高铁”提供了新天地、实现了新突破,也为持续擦亮国家名片提供了新动能、讲述了新故事。中国中车将持续加大在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领域的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化步伐,不断培育新质生产力。

王淼源在致辞中表示, 海上风电管桩的成功下线,是双方十六年精诚合作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战略伙伴关系迈入新阶段。中车兰州公司始终秉持“从我做起,让用户满意”的服务理念,其发展路径与中国华电“诚信求真、创新和谐”的核心价值观,以及“绿色智能、安全高效”的经营理念高度契合。下一步,将进一步深化协调发展,拓展合作广度与深度。

刘志祺宣布中车兰州公司首根海上风电管桩成功下线!
他首先向对公司首根管桩成功下线给予支持和帮助的各级领导、广大客户、合作伙伴表示感谢。他表示,海上风电管桩的成功下线,填补了公司在海上风电基础结构件产品上的空白,丰富和拓展了风电业务板块的产品种类与序列,象征着公司初步具备了应对风电产品深海、高盐、复杂地质等挑战的技术实力。彰显了公司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更广阔市场进军的决心与能力。

陈长春在致辞中表示, 中车兰州公司在风电塔筒制造技术管理、市场拓展均跻身全国行业前列。双方携手打造了良好的合作生态,累计合作项目52个。此次管桩下线,意味着中车兰州公司已形成塔筒、套笼与管桩的系列化制造能力,全面掌握了近海风电装备的核心生产技术。将进一步与中车兰州公司深化协同,充分发挥中车风电全产业链优势,共同实现“1+1>2”的聚合效应。

张维在致辞中表示, 此次管桩的成功下线,是太重公司践行“精细化、国际化、高端化、智慧化”发展路径,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切实成果。从商务接洽、技术论证到生产制造,太重团队与中车兰州公司及协作单位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将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下一步,太重将秉持“用户至上、品质为先”的理念,集中最优资源,全力保障后续项目的顺利推进与高质量交付。

马志文介绍了项目概况、研发理念及施工关键过程。 他表示,公司积极融入中国中车“6+24+N”风光电产业发展模式,在巩固陆上优势的基础上,启动了新能源装备“挺进海外、拓展海上”的“两海”战略。在管桩生产制造过程中,公司组建了涵盖技术、工艺、质量的专家团队。通过编制全套工艺规范、质量控制文件、开展数字化推演,精准预判并扫清了生产瓶颈。团队全程跟踪确保工艺落地,并以全流程精细化检验和高精度测量严守质量品质关,确保了首根管桩顺利下线。



新起点、新征程、新未来! 中车兰州公司将加强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拓展风电产品品类、提升核心竞争力,严把质量关口,提升服务能级,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可靠的风电产品与解决方案,为我国乃至全球新能源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中车力量”和“兰州风电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