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大国重器”不断“上新”,海洋装备叫响“青岛造”

2025-09-03 11:55     来源: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蓝色青岛     海洋装备海工装备海葵一号深海一号
青岛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升级,研发制造的“大国重器”不断“上新”——

海洋装备叫响“青岛造”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船交付运营;比利时CMB公司21万吨氨燃料散货船用上“青岛芯”发动机;“青岛造”大气海洋激光雷达远销欧美、韩日、东南亚等市场……以海洋装备制造为重要“支点”,青岛纵深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

海洋装备是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基础保障。21世纪以来,“深蓝”拓展加速,海洋开发利用空间加速向深远海、极地等战略新疆域转移,利用方式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变,进而驱动海洋装备向高端化跃迁。近年来,青岛强化科技支撑,推动产业升级,研发制造的“大国重器”不断“上新”,在国内外叫响海洋装备“青岛造”。

船舶海工装备走在前沿

“这是我们研发的全球首台6X72DF-A氨双燃料主机,用在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为比利时CMB公司即将交付的系列21万吨氨燃料散货船上。”在8月28日举行的青岛海洋装备创新发展联盟成立暨产学研协同对接大会上,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工程师齐光难掩喜悦,“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船的氨燃料供气系统由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我们非常自豪能看到国外船舶的主要设备在青岛生产。”

近年来,绿色动力船舶成为市场的新宠儿。面对这一变化,青岛企业积极应对,从常规燃料发展到LNG燃料、甲醇燃料以及新兴的氨燃料,不断攻关零碳低碳燃料应用技术和产业链,打造船舶绿色减排主要解决方案,推动产业发展迈向高端。

“LNG在中短期内仍然是降低船舶碳排放的主流手段。而氨燃料具有制备成本较低、能量密度较高等优势,从综合角度考虑,氨燃料发动机是航运界看好的未来大型远洋船舶的最可能选项。”齐光说。

船舶海工装备走在前沿,也体现在渔业装备方面。继建成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后,今年4月,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船在青岛交付运营。今年下半年,“国信1号2-2”也将加入运营序列,“三船联动”可年产高品质海水鱼1万吨以上。以国信系列养殖工船、深蓝系列网箱为载体,引领了我国藻、虾、贝、鱼、参五次海水养殖浪潮的青岛,正加快引领我国海水养殖的第六次浪潮——深远海养殖。

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从青岛驶向深海;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在青岛完工交付……近年来,一批“大国重器”从青岛驶出。2024年,由青岛牵头的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再次彰显了青岛海洋装备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潜力。

“海葵一号”在青岛完工交付,正在离港启运。李浩玮 摄

“海洋装备制造业应特别注重协同发展,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集群通过协同发展,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建设,防止内卷式竞争,同时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效应,支撑产业升级跨越。”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表示。

攻关深海开发系列装备

一台激光雷达设备通过三维扫描,可以将万米范围内的风场信息变成可视化数据,不仅能观测风,还能预测风。这是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大气海洋激光雷达,相关产品不仅为北京冬奥会、珠峰科考等提供气象保障,而且远销欧美、韩日、东南亚、蒙古等市场,赋能风电、气象、航空等产业发展。

“激光雷达技术就如同给大气和海洋做CT,我们研发的相关产品在全球已累计交付千余台套。”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荣忠说,未来几年,企业将持续聚焦大气、海洋激光遥感监测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创新,服务于青岛海洋风电、深海开发等产业发展。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深海开发是青岛“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中着力发展的两个未来产业。近年来,青岛大力支持镭测创芯、蔚海明祥、罗博飞等重点企业加快研发新一代立体监测、无人潜航器、水下机器人等海洋智能观测探测装备,支持中国海洋大学与央企共建“海洋工程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加快深海矿产开发核心技术装备攻关,抢占深海开发产业新赛道。

这是资源约束下的“深蓝突围”路径。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50年,为将全球气温增幅控制在2℃以下,钴、镍、锂等矿物需求量将增长超500%,而从深海中获取的金属资源品质和数量往往优于陆地矿石。例如,全球探明陆地钴矿储量约700万吨,而海底钴资源预估储量达210亿吨,其中,东太平洋CC矿区钴含量达0.3%,可满足全球百年需求。

2025年,“深海科技”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我国对深海这一“地球最后边疆”的探索与开发进一步加速,步入战略发展新阶段。当下,青岛正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动力,下好深海开发“先手棋”,赢得产业先行“入场券”。其中,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充分利用招商局工业集团、中国海洋大学及各合作单位的优势资源,面向深海开发不断深化布局——形成了深海采矿商业化开发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方案,完成了国际首次6000米级重载履带式深海作业,研发了国内首套6000米级深海重载作业数字化监测与环境监测系统,研制了9套深海作业模块化样机。

推荐阅读

台湾海峡海龙风电项目采用IQIP降噪及水下打桩锤完成施工

位于台湾海峡的海龙海上风电项目取得重要里程碑:所有219根销桩都由CDWE成功安装,为即将开展的亚洲地区导管架基础安装工作奠定了基础。在与CDWE的紧密协作中,lQIP通过调派lQ2 Hydrohammer®,并在销桩导管架水下安装中首次应用PULSE®技术,在本阶段发挥了关键作用。 2025-09-09

中国水电四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谭玉平赴福清公司视察指导工作

海洋能源网获悉,9月8日,中国水电四局(兰州)机械装备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谭玉平到福清公司检查指导工作。谭玉平深入生产车间一线,实地考察了法兰制造流程以及海上光伏项目生产现场,详细了解项目建设进展、质量管控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情况。期间,福清公司主要负责人就车间生产工艺、产能规模、市场开拓等作了详细汇报。谭玉平对福清公司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以下要求:一、优化战略布局,推进产品升级要积极拓展新业务领域,增强整... 2025-09-09

国内海上油气田首台套25兆瓦透平发电机组成功并车 国产化应用取得关键突破

海洋能源网获悉,9月2日,我国海上油气田首台套国产25兆瓦透平发电机组在青岛顺利完成并车试验,这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平台大功率透平发电机组国产化应用取得了关键性突破,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油气装备的制造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套发电机组是涠洲11-4CEPD平台的动力核心,由两台25兆瓦透平发电机组成,集成了控制系统、水清洗系统、燃机箱体及进排气系统等数十个子系统,其结构精密、关联复杂,调试难度极高。项目团队实行目标导向管理模... 2025-09-09

德米集团新型风力发电机安装船“NorseWind”号海试启航

海洋能源网获悉,日前,德米集团(DEME Group)宣布,其新型风力发电机安装船NorseWind号已于 8 月底从中国烟台中集来福士(CIMC Raffles)造船厂启航,前往黄海开展海试。此次海试计划包括航速测试、续航能力测试、无人机舱测试及 DP2(二级动力定位)测试,船上搭载了约 20 名德米集团员工。德米集团表示,海试结束后,该船返回港口后将进行主起重机负载测试。近期,NorseWind号的建造已完成多个关键阶段,包括全高度升降测试、塔架底座格栅与叶片架下部... 2025-09-08

全球最大单作用液压打桩锤YC - 280完成沉桩首秀

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全球最大单作用液压打桩锤YC - 280在中交三航局建设的风电项目上成功完成首次沉桩作业,标志着我国在大型液压打桩设备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该打桩锤由中交三航局与浙江永安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联合研发,是中国首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000千焦液压打桩锤,也是全球首创的打击能量最大的单作用液压打桩设备。其核心参数表现卓越,锤芯重达280吨,最大能量打击频率为每分钟18次以上,最大冲击能量高达5000千焦,为海上风电领域... 2025-09-08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