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光伏:开启绿色能源新篇章
入夏时节,昌黎县东侧海域,180 万千瓦海上光伏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今年 5 月中旬,随着该项目首块网架平台成功吊装完成,这一河北省“十四五”新能源发展规划核心工程、全省首个海上光伏项目正式迈入大规模施工阶段,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强劲绿色动力。
秦皇岛 180 万千瓦海上光伏示范试点项目施工现场,记者方竟凯、陈立桐用镜头记录下这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该项目总投资约 144 亿元,整合了河北华电昌黎 500 兆瓦海上光伏试点项目等 4 个子项目。海上光伏项目负责人形象地将其比作在海上种“能源绿洲”。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年均发电量约 28.8 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约 78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211 万吨。
首桩施工位于水深 10.5 米海域,采用单桩基础结构,桩体为 800 至 1350 毫米变径圆形钢管桩,长 29.65 米,单桩重 15.8 吨。项目创新应用高强度合金材料与先进抗腐蚀涂层工艺,成功突破海洋环境技术瓶颈,确保在复杂海况下 30 年全生命周期稳定运行,为大规模海上光伏阵列筑牢根基。
立足区位优势,布局新能源产业版图
昌黎县凭借“山海相拥”的独特区位优势,以系统思维科学布局新能源产业版图,从浅海到深海,从陆地到天空,全方位拓展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
在刘台庄、茹荷等沿海乡镇,一排排白色风车擎天而立,形成壮观的风景线,将风能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色电能。广袤的农田之上,光伏板整齐排列,板下作物长势喜人,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立体开发模式,既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又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在工业园区,氢能产业链条加速成形,为新能源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华电、国电等大型央企与金风科技等民企龙头纷纷落子昌黎,共同擘画新能源产业新图景。目前,全县新能源项目达 45 个,总投资超 800 亿元,总装机规模 8663.1 兆瓦。其中,9 个项目已建成投运,8 个在建,9 个即将实施,储备及谋划项目 19 个。预计到 2026 年,年发电量可达 90.81 亿千瓦时,年产值 31.54 亿元,年贡献税收 3.5 亿元,新增工业增加值近 10 亿元,新能源产业已然成为昌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
加速产业建设,优化创新生态
为将新能源产业打造成昌黎经济的重要支柱,昌黎县在项目建设上持续发力,全力推进 180 万千瓦海上光伏、金风二期 200 兆瓦风电等重大项目,确保项目早建成、早达效。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昌黎县重点培育绿电制氢、氢冶金等核心产业,同时配套发展电池回收、智能充电服务等后市场,完善新能源产业生态。在创新生态方面,昌黎县前瞻布局碳捕集技术,同步推进智算中心等高载能产业,预计年消纳绿电超 11 亿千瓦时,构建起“绿电生产—绿电应用—低碳循环”全产业链生态。
从浅海到深海,从陆地到天空,昌黎县正以系统思维擘画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随着一批批标志性项目的次第开花,昌黎将继续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让碧海蓝天与清洁能源交相辉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