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新闻
7月12日,由阳江公司承建的三峡沙扒海上风电吸力桶导管架基础顺利发运,该导管架总重量为2148吨,总高61.5米,吸力桶直径16米,导管架型宽最大46米,为国内直径最大,重量最重的吸力桶导管架。单个桶体直径16米,高度达16.5米,对桶体建造精度要求非常高,桶外周长误差不小于±0.1%周长,椭圆度不超过±0.1%D,桶端平整度误差不超过2毫米。吸力桶导管架在进行海底沉放作业时需将桶内空气抽出,吸力桶需承受强大的负压。为了满足精度和结构强度要求,建造过程中严格控制装配及焊接变形。主体结构焊缝均采用了全熔透焊
2024-07-15
近日,运输船舶“汇宗海”缓缓驶离富利通码头,标志着阳江公司承制的三峡青洲六海上风电项目II标段首套塔筒顺利发货。三峡阳江青洲六海上风电场项目位于阳江市阳西县沙扒镇附近海域,中心点离岸距离为52千米。该风电场水深范围约36~46米,工程规划装机1000兆瓦,阳江公司承制其中58套GWH252-13.6兆瓦金风机型塔筒,该机型塔筒总高度约121.332米,最大直径8.474米,单套重量约810吨。
2024-07-15
海洋能源网获悉,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研究人员发现,使用海上风力涡轮机产生的电力来分解水以生产清洁氢气可能具有经济意义,特别是在美国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湾。该研究结果发表在《物理学杂志:会议系列》上的文章美国大规模部署海上风能氢系统的潜力中。NREL表示,以接近美国能源部(DOE)低成本清洁氢气目标的成本生产氢气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使用的技术和生产地点,预计的政策激励措施也可能发挥作用。研究人员表示:氢气...
2024-07-15
近日,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承接制造的中船海装大连庄河4号二期8MW110米24套海上风塔,当前正值持续交付发运。海上风塔塔筒是整个风力发电系统的骨架结构,上连数百吨重的风电机组,下连桩基、导管架等支撑设施,在海风、海水腐蚀等恶劣环境下,塔筒制造的工艺和质量直接关系风电场建成后的安全和稳定。该项目是中船澄西在成功突破大直径海上风塔制作后的首个批量化订单 ,每套风塔由4根塔筒组成,其中体积最大的塔筒底段直径达7.5米,塔长17.6米,重约140吨,创公司批量化制造塔筒直径之最。
2024-07-15
7月11日,广东风电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涛来到璧青湾海风场陆控中心开展安全检查并进行安全生产专题教育讲课,阳江海上风电公司(下简称公司)在场公司班子成员及部分中层管理人员、基建和生产部门骨干员工等现场参与授课。专题课上,刘涛紧紧围绕隐患排查治理进行深入解读,紧扣企业安全生产的痛点难点问题,分析研判当前安全生产形势,并结合典型案例深度剖析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有关安全生产方面问题,以及安全生产违规违法有关处理...
2024-07-15
7月10日,中广核汕尾“伏羲一号”风渔融合示范项目网箱装备在广东省江门新会建造完工,将于近日运抵中广核汕尾后湖海上风电场海域开启海上安装及联合调试作业,标志着中国南海开阔海域首例抗台风型现代化海洋牧场科技平台即将正式投运。
2024-07-14
7月12日,中交海峰风电所属海峰1007风电平台船重大改造项目在浙江友联船厂举行四方见证开工仪式。中交海峰风电、浙江友联船厂、舟山海事局、CCS舟山分社四方代表共同参加仪式,标志该平台船于6月份完成中间检验后正式转入重大改造现场施工阶段。该船型长135.68米,型宽40米,型深7米,桩腿高度91米,配备800吨全回转起重机,定员40人,自持力30天。依据十四五、十五五公司装备战略规划布局,海峰1000系列二代平台船定位将由海上风电安装转变为风机大...
2024-07-13
7月5日,海南CZ2单桩B68#、 B69#两套管桩开始滚装作业,历经三个多小时,装船任务正式完成。7月6日,中山基地第二个航次,第三、四套单桩B68/69#发往海南风场。
2024-07-12
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Vattenfall和Metsähallitus已授予GEOxyz和Arctia合同,为芬兰Korsnäs海上风电场提供地球物理勘测。Vattenfall于2022年12月成为Korsnäs海上风电场的Metsähallitus项目合作伙伴。该合同涉及绘制一个280平方公里的海上风电场区域和两条备用走廊,以便出口电缆连接到电网。在勘测工作中,两家公司将使用配备传感器的Arctia的Kaiku和Keila 1船,使
2024-07-12
近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印发国家碳达峰试点(青岛)实施方案。通知指出,要实施新能源倍增计划。坚持集散并举,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全面建设黄岛、胶州、莱西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鼓励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光伏+”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海上风电光伏,打造百万千瓦级海上新能源基地。加快建设“东方氢岛”,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培育“风光+氢储能”一体化应用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地热能,探索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等海洋新能源开发利用。到2025年和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分别达到600万千瓦和1000万千瓦。要发展
202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