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访市海上风电开发和产业发展专班获悉,随着多个海上风电实验室挂牌启用、汕头首个风电场机电运维专业落地,我市已构筑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汕头海上风电产学研融合迈入新阶段。
建设中的国际海上风电培训中心效果图。
三大重点实验室领航风电科技前沿
在汕头大学海上风能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正为漂浮式风机研发“健康监测系统”,这项工作正与华能集团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标志着汕头在深远海风电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此外,汕头大学海上风能重点实验室同步开展近海固定式风机基础可靠性与动力学风险分析、深远海漂浮式风机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与动态稳定性、海上风电场的智能运维与全寿命周期管理等课题研究,这些研究将系统性提升海上风电产业技术能级。
相隔不远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海上风电资源及应用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已启动风电场智能运维研究,其自主研发的无人机大气颗粒测量仪亮相省高质量发展大会成果展,展现汕头智造硬实力。
更令人瞩目的是,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下设新能源材料与发展研究中心,重点突破电解水制氢、制过氧化氢等风电消纳技术,为绿氢产业链延伸提供科学支撑;目前正与汕头华电发电有限公司推动合作“促进海上风电和火电耦合发展的新型电解水示范项目”。
建设中的国际海上风电培训中心效果图。
特色学科培育风电生力军
瞄准产业人才缺口,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机电一体化风电方向,与上海电气共建实训基地,学生可实操风机整机装配,获得整机全链条实训条件。汕头技师学院更是创新设立风电场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首批新生将获得华润新能源公司提供的退役风机以接受沉浸式教学。
值得关注的是,华润新能源(汕头)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国际海上风电培训中心正建设海上安全救生实训场馆、直升机水下救援实训平台、登高实训平台、机舱实训平台以及航海仿真平台等,毕业生可同步获取GWO(全球风能组织)、OPITO(海洋石油石化工业培训组织)国际认证,实现“持证出海”。
校企协同创新破解"卡脖子"难题
我市正在建设的40兆瓦级风电机组电气及动力学六自由度实验平台,突破75兆牛·米级扭矩加载、120兆伏安电网模拟等“卡脖子”技术,可为大兆瓦机组提供验证场景。这个已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制造技术与重大装备”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已吸引汕头大学、上海交大、华南理工等顶尖院校共建科研联合体,共同解决科研基础设施研发和应用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海上风电产业产学研合作中企业出题、院校解题的协同机制成效显著:大唐新能源与汕大共建的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创新实现"风电+养殖"立体开发,预计2025年8月建成投产;京能、华润、绿动南方等企业联合高校正探索在深远海合作共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形成“资源—产业—生态”闭环发展模式。
市海上风电开发和产业发展专班负责人表示,汕头已建立“实验室—学科专业—产业平台”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未来将通过设备共享平台实现科研资源全域调配,推行“校企联合教学班”实现招生招工无缝衔接。随着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国际海上风电培训中心的投用使用,汕头这座全力奔赴“3060目标”的活力之城,正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书写海上风电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