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10000小时稳定!海水制氢底层材料获突破

2025-03-20 10:31     来源:氢连      海水制氢
2025年3月5日, 北京化工大学孙晓明教授、周道金研究员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Nature)发表题为《10000小时稳定的间歇性碱性海水电解》 的突破性研究,成功破解海水电解制氢领域困扰国际学界十余年的技术瓶颈,为绿氢大规模商业化扫清障碍。

孙晓明团队针对海水制氢中氯离子腐蚀和间歇性电源引发的电极氧化两大难题,尤其是电解阴极在停机时的“静默腐蚀”,创新性地合成了基于金属磷化物纳米阵列并覆盖氧化层的NiCoP-Cr2O3催化析氢电极。 NiCoP-Cr₂O₃催化剂通过以下三重创新实现突破:

智能钝化层: 停机时,磷酸盐(PO₄³⁻)与铬氧化物形成致密保护层,隔绝氯离子与氧气;重启时钝化层可逆还原,暴露高活性镍钴磷核心,TOF-SIMS证实其动态自修复特性。

静电排斥护盾: 磷酸盐层表面带负电,与Cl⁻同性相斥,理论计算显示Cl⁻在钝化层的吸附能达+1.2 eV(未保护镍表面为-0.8 eV),物理阻断腐蚀通道。

元素协同牺牲: 球差电镜显示,停机时钴(Co)优先氧化为CoO,保护镍(Ni)维持零价态活性,类似“锌牺牲阳极”但效率更高。

该催化剂在模拟风光电波动的严苛测试中,展现出颠覆性性能:

万小时级稳定性: 0.5 A/cm²电流密度下连续运行14个月,电压衰减率仅0.5%/千小时,远超IEA商用电解槽8万小时寿命标准。

极端工况验证: 每10分钟启停一次的“魔鬼测试”中,4500次循环后性能零衰减,较传统NiCo-LDH催化剂寿命延长超5倍。

工业级电流突破: 在含20% NaOH的海水电解液中实现10 A/cm²超强电流,700小时运行后催化剂结构完整,为千兆瓦级制氢工厂奠定基础。

推荐阅读

CIHC2025国际氢能大会分论坛——海洋氢能开发技术与应用国际研讨会成功召开

海洋氢能是指利用海洋资源(如海水、海上可再生能源等)生产、储存或利用氢能的技术路线与产业体系。近年来,海洋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新前沿,正成为全球低碳转型战略的重要支柱。 2025-04-28

国内首次海上风电制储氢系统连续长时海试在三亚崖州湾近海试验场顺利开展!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工程团队牵头研制的海上风电制储氢系统实海试验在三亚崖州湾近海试验场顺利开展。本次海试是国内首次针对自主研制的海上风电制储氢系统开展长达720小时的连续、长时实海测试。海试期间,试验船舶遭遇罕见大风浪天气,海面波高超过4级,风力超过6级,船舶倾斜角度超过10度。截至目前,制储氢系统已在海上安全、连续运行超过240小时,系统设备工作正常。 2025-04-21

我国首个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简析

我国首个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是当前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突破,标志着我国在海洋清洁能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方面迈出关键一步。1. 项目概况.位置与规模:项目位于山东烟台东侧5公里海域,主体为半潜式海上制氢平台,高度超过50米(相当于17层楼),重量达2万多吨,面积约7个篮球场大小。 2025-03-31

我国首个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建设完工!

3月27日,我国首个海洋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在山东烟台建设完工,正式进入调试阶段,为项目投运及海上制氢全流程实证检验奠定基础。总台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对其进行深入报道,下面请跟随记者脚步一起了解!该项目由国家能源集团氢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和国能氢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是国内首个海洋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实证示范项目。 2025-03-28

北京化工大学在海水电解制氢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由可再生能源电力驱动的海水电解制氢是生产绿氢的重要方式,但可再生能源间歇性、波动性特点导致装置无法连续工作,而在装置停机期间还易发生阴极过度氧化和腐蚀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北京化工大学孙晓明教授团队设计出一种动态演变的抗波动催化剂,可在装置停机期间防范阴极氧化和腐蚀,并成功应用于兆瓦级海水电解制氢设备,为实现可再生电力驱动的电解海水制氢技术工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持。该技术的相关研究成果3月6日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 2025-03-25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