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集团首个离岸型海上漂浮式光伏“风光同场”科技实证项目
项目概况: 2024年7月,国家能源集团东台海上风电有限责任公司100KW离岸型海上漂浮式光伏项目顺利通过航标效能验收,作为江苏沿海首个离岸型海上漂浮式光伏“风光同场”科技实证项目,旨在验证浮体、锚固、发电组件的抗风浪能力、海洋环境耐候性以及风光同场并网的技术可行性, 并且将为深远海风光同场漂浮式光伏项目的规模化、商业化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项目离岸距离42公里,场区水深超过10米,最大波高达7米,最大风速为36米/秒,最大潮差超过9米, 是国家能源集团离岸距离最远、波浪最高、潮差最大、海况条件最恶劣的海上漂浮式光伏实证项目。
技术特点: 项目位于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东台四期海上风电场的海上升压站东侧,布置2个漂浮式浮体模块,单个漂浮式浮体模块装机50千瓦,总装机100千瓦。 浮体模块采用半潜式钢框架+浮筒复合型结构,单个浮体模块通过4条系泊锚链各自与4个混凝土重力锚块连接。
△黄海一号建设现场
项目概况: 2024年8月,由华能山东公司投资建设、华能清能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不可上浪型深远海漂浮式光伏平台“黄海一号”在青岛举行了下线仪式,标志着我国在深远海漂浮式光伏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黄海一号”光伏平台的作业区域位于山东半岛南4#海上风电场,平台将在 离岸30公里、水深30米的海洋环境下进行实证示范, 助力中国华能推进海上光伏建设挺进深远海、打造国内首个风光同场深远海漂浮式海上光伏实证基地。
技术特点: 作为国内首套不可上浪型深远海漂浮式光伏平台,“黄海一号”整体为桁架式钢制结构,呈六边形,主尺度25米x25米x9米,空船重量320吨,设计有效气隙高、生存性能强,能够抵御所在海域50年一遇的极端海况,其抗浪能力超过了10米浪高。 主要用于开展风光同场环境下的漂浮式海上光伏平台的抗风浪能力、耐久性、可维护性、组件发电性能及耐候性等一系列重要试验。
据了解,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项目位于山东省海阳市南部海域,总装机30万千瓦,安装58台5.2兆瓦风机,年发电量8.21亿千瓦时, 可有效替代标煤24.6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4万余吨,节约淡水258万立方米。 项目于2021年4月2日开工建设;2021年9月12日首批风电机组并网发出山东省“第一度海上风电”;2021年12月10日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龙源电力江苏射阳风光渔 一体海洋牧场
△龙源江苏射阳海上风电场
项目概况: 2024年11月,龙源电力江苏射阳风光渔一体海洋牧场正式开工建设,项目位于已建且投运的海上风电场射阳H2#场内的32#风机北侧,场区离岸距离约40-60km, 布置坐底式钢结构正方体网箱,立柱中心尺寸约60米,最大包围水体约5万立方米,一次养殖成鱼可达250吨。 作为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首个“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该项目充分发挥集约用海、集中开发的优势,打造海上风电、海洋牧场及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等多业态耦合的“海上风电+”产业集群, 为深远海养殖无人、少人值守运维模式探索新路径。
技术特点:
项目通过渔业养殖与新能源的空间融合,综合利用太阳能、海面风能与海洋生物资源,实现海域空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项目首次采用半潜式钢构网箱与在运海上风电机组相结合,建设养殖水体不小于1万立方米的半潜式渔业养殖平台, 配套安装50千瓦光伏发电系统,用于生产生活平台的电量供应。 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产出60吨优质深远海大黄鱼,年产值约540万元, 经济效益显著,为探索平价海上风电提质增效新路径贡献力量。
国华投资江苏东台风光同场海上光伏项目群
△国华东台四期(H2)300兆瓦海上风电场
△国华竹根沙H1号海上风电场
项目概况: 2024年10月18日,国华投资江苏东台风光同场海上光伏项目群取得备案,总容量279万千瓦,是全球整体开发规模最大、离岸距离最远的风光同场类海上光伏项目群。 项目拟在已建成的中法合资东台H2、竹根沙H1海上风电场内分期实施,离岸距离超40公里,规划用海总面积达80平方公里。
项目建成后,年上网电量约44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131.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49.4万吨、二氧化硫2.7万吨, 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将为江苏沿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力。本文信息来源:整理自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CCS、创新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