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源网获悉,12月5日,风电技术创新发展论坛暨第二届国际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大会在广东汕头盛大开幕。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共同探讨中国风电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在全球风电整机制造市场中,中国企业占据了约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关键零部件的市场份额更是达到了60%至70%,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风电业已在全球范围内确立了其“世界工厂”的地位。尽管如此,中国整机企业在海外市场的渗透率相对较低,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
曹志刚认为,中国风电行业的崛起得益于全球风电行业的蓬勃发展。在发展初期,中国通过引进、吸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奠定了技术创新的基础。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以及产业链的发展壮大下,中国风电已经实现了自力更生,并开始成为外向型经济的一部分。目前,中国风电出海已经从简单的“游牧”阶段,即哪里有订单就去哪里,过渡到了在不同区域和国家建立属地化布局的“深耕”阶段。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风电既展现了自身的优势,也吸收了全球风电发展的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
作为中国风电行业的先行者之一,金风科技伴随着中国风电行业的成长,并在国际化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曹志刚在会上分享了金风科技对风电全球化发展的深刻思考。他强调,尽管中国风电设备的发展水平已跻身全球前列,但在核心零部件、元器件以及研发、设计软件方面,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对外依赖。在全球地缘政治波动剧烈、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深化“内功”,以高质量的风电产品作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实力赢得全球伙伴的信任,是中国风电高质量出海的关键。
曹志刚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实现更自信的出海,就必须强化自身实力。金风科技在全球首台16MW风机中的核心部件实现产业化应用、自主研发的整机仿真软件GTSim在亚洲率先获得TÜV NORD认证、全球首个16MW整机传动实验平台在行业内率先投入使用等方面,持续与产业链伙伴、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推动核心零部件和软件的自主创新,将风电出海的安全、质量风险降至最低。
金风科技在澳洲的一个风电项目中,通过理解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社会秩序,实现了与当地市场的深度融合。曹志刚强调,风电出海不可避免地会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法规、自然环境、人文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从适应巴西复杂的税制到通过胸牌为澳洲当地社区居民科普风电知识,实践证明,融入当地的规则、秩序和文化是中国风电出海最有效的方式。金风科技坚持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管理的国际化,通过建立本地化的运营团队、供应链体系和服务网络,提高适应性和竞争力。目前,金风科技在全球建立了8个区域中心、5个解决方案工厂和3个国际生产基地,国际团队中属地员工占比超过60%,以多文化、多市场背景的管理体系服务全球市场。
曹志刚认为,中国风电发展应该逐步实现从国际化到属地化,再到本土化的发展进程。风电出海的关键目标应该是与当地社会、民众实现深度融合,将本地社会环境转化为风能开发的温床,使风电项目真正成为当地经济社会的组成部分。
随着产业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正在从“世界工厂”转变为“全球引擎”。对于中国风电行业而言,产业国际化的要义在于不断整合全球资源,融入当地环境,服务全球市场。曹志刚表示,当前风电行业正在进入一个充满确定性的增长通道,这为全体风电人提供了充足的信心。在破浪出海的过程中,金风科技将坚定不移地秉持以本地化驱动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从全球清洁能源发展的多元需求出发,提供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创新解决方案,与全球伙伴携手共筑全球清洁能源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