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源网获悉,近日,为高标准完成渤海湾天津海域海洋牧场管理与维护,天津市水产所在滨海新区开展海洋牧场区人工鱼礁调查监测。
据了解,人工鱼礁建设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繁育庇护场所,增加水域初级生产力,在改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生物物种、促进生态互馈、增加渔业产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位于滨海新区大神堂海域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从2009年开始投放人工鱼礁进行渔业资源养护,于2015年成为首批原农业部公告的国家级示范区之一。根据人工鱼礁投放位置,市水产所采用工程船舶共起吊2010、2012、2014、2016、2018五个年份的人工鱼礁礁体10块。技术人员检测了人工鱼礁的完整程度,测量了沉积状况,采集了所有鱼礁的影像资料,对礁体附着生物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取样。调查发现,十余年来,人工鱼礁完整无损,礁体上的附着生物物种繁多,不仅有蟹类、鱼类、贝类、沙蚕等生物,前几年增殖的刺参也出现在礁体中。随着投放年份的增加,礁体附着生物量不断提升,人工渔礁区生物种群的多样性不断丰富,实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起到了良好的资源养护与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