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三方共建的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启用

2023-03-16 16:00     来源:钱江晚报     海洋渔业 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 海洋牧场
3月14日,由浙江万里学院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与宁海县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 启用仪式在宁波市宁海县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教授陈剑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 等数十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见证开园启用,更为研究院进一步发展献计献策。

研究院首席专家包振民 教授介绍说,海洋渔业作为海洋经济的重要部分,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尤其浙江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海洋渔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被称为中国海洋渔业的宝库,有“天然鱼仓”的美誉。浙江渔业走在我国海洋渔业前列,是打造“蓝色粮仓”的主战场。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包振民院士说,种业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振兴种业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也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水产种业作为国家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

包振民院士介绍说,浙江万里学院得到中国海洋大学和宁海县政府支持在浙江海水养殖大县——宁海县率先创建了聚焦水产种业的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这是一个具有体制机制创新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宁海研究院确定了“立足地方,代表国家,顶天立地,服务产业”的发展定位,按照“边建设、边引才、边科研、边服务”的工作方针,这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宁海研究院开园启用,蓝图变成了现实,标志着宁海研究院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对宁海研究院未来建设发展规划,包振民院士认为有三点:一是体制机制创新、聚焦激发活力;二是科技创新赋能,突破产业瓶颈;三是产教融合、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陈剑平院士认为宁海研究员借助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在海洋生物种业领域有着广阔前景,同时他从引人、用人、留人等几个方面就人才工作提出真知灼见。

“中国海洋大学作为宁海研究院的共建单位,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将推动宁海研究院与学校在青岛建设的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三亚建设的海南省热带水产种质重点实验室一道,开展水产种业‘卡脖子’技术的协同攻关,共同支撑服务国家水产种业发展,着力将研究院打造成服务国家种业振兴行动和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地。”于志刚表示,中国海洋大学将为宁海研究院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据介绍,宁海研究院始建于2018年11月,是中国海洋大学与地方合作共建的第二个研究院 ,旨在致力于现代渔业发展,聚焦浙江区域独具特色的水产养殖种类,开展种质资源保护、遗传改良、新品种创制、良种扩繁、工程化制种、绿色高效养殖等水产种业“卡脖子”关键技术难点攻关,并进行成果应用转化,力求打造省内一流、全国先进的产科教深度融合的水产种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宁海研究院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教授为首席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少军,中国远洋渔业协会会长、研究员张显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英杰研究员等为副主任委员 ,现有专职研发队伍32人,博士占比75%,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优青、农业部贝类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等各类人才。

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院长(兼)林志华介绍,宁海研究院现拥有文蛤“万里红”、文蛤“万里2号”和缢蛏“甬乐1号”等3个国家审定水产新品种,近三年来累计推广养殖22万亩,增产6万多吨,增效超12亿元。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浙江省和宁波市重大科技专项等在研课题50余项,科研项目经费6400余万元。与包振民院士团队合作在国际上率先破译缢蛏、泥蚶全基因组图谱,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地中海弧菌为贝类幼体弧菌病病原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

同时,宁海研究院作为宁波市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为宁波、台州、温州等30余家企业或合作社提供水产苗种繁育和养殖基地建设帮扶,优质苗种的培育生产、绿色健康养殖模式等技术指导,累计培训基层渔技人员、养殖渔民3350人次,为当地渔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征程新使命新作为!”浙江万里学院校长应敏表示,宁海研究院是学校新时期全新“办院形态”的探索,是万里学院创新再发展的新布局新谋划,接下来会一如既往将秉持包振民院士提出的“立足地方,代表国家,顶天立地,服务产业”的院训,加强研究院的建设发展,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推荐阅读

三峡上海院课题获广东省2022年海上风电领域专项资金资助

上海院申报的课题为“海上漂浮式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关键技术及其生物适应性” ,该课题将通过开展海上漂浮式风力机与深水网箱融合型装置及其安全保障方面的研究,结合风电区域内生物适应性及其可持续产出机制,提出一种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模式 ,以期构建海上漂浮式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的新型方案,为风渔融合型发展模式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023-03-16

现代化海洋牧场筑牢南粤粮仓,助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广东大力支持沿海县域建设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集群、产业园区,推进建设育种、标粗、养成、加工、交易等专业镇、特色镇,依托禀赋独特的海洋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现代化海洋牧场,下更大功夫做好“海”的文章,推动形成一批向海而兴、因海而富、依海而美的县,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成为各沿海县(市、区)发展的新引擎。 2023-03-16

山东——建设“创新型海洋经济活力区”

前不久, 山东 印发《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方案》,把建设“创新型海洋经济活力区”列为重要内容之一。近日,记者从 山东 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 山东 将从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海洋治理和保护体系、强化海洋科技创新支撑等方面助力“创新型海洋经济活力区”建设。 2023-03-14

聚焦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郭文标:建议深化海洋渔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国家海洋委员会

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温岭市石塘海上平安民间救助站站长郭文标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建议推动浙江经验上升到全国层面,积极推进我国渔场修复振兴,努力实现我国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状况的根本性好转。要明确“全国一盘棋,养护中国海”国家战略,拟订今后十年(2023—2032)乃至三十年中国沿海(渔场)修复振兴行动计划及实施方案,实施近外海渔场全国统一管理, 夯实国家蓝色粮仓安全根基。 2023-03-13

大连:重点打造8个现代海洋产业高地

推进长兴岛世界一流海洋石化基地建设,打造绿色新型石化产业新标杆 重点发展绿色石化、高技术船舶制造、海洋工程和港口物流产业。推进太平湾合作创新区“东北新蛇口”建设,打造港产城融创一体化新样板 重点发展以海洋高端船舶装备智能制造、深海科技装备研发与制造、深海进口冷链食品高端加工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综合物流供应链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 2023-03-13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