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源网获悉,2月4日,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研究总院)在京举行“海智荟”科技创新特区启动大会。中国海油副总地质师兼研究总院董事长、总经理米立军说:“科技创新特区将全面支撑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进和科研成果转化。”
米立军介绍道,“海智荟”科技创新特区以科技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动能,聚焦海上油气增储上产、数字化和新能源两个转型、科技创新攻关和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堵点”“卡点”科技创新特区将设立科研组织区、成果转化区、聚才育才区、协同创新区,建立以高端智力资源使用为核心的新型科研组织模式,实施科研经费专项投入机制和科研经费‘包干制’,探索基础研究评价和奖励,以及商务采购新机制。”
科研组织区打破现有项目合作模式,构建高端智力资源使用新机制及配套制度,从合作对象、准入机制、资源获取流程、履约考评、风险管理、履约后评估六个方面,实现对联合单位和供应商类资源的管理模式突破,大力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及其团队加入基础研究项目,开展合作攻关。
成果转化区实现合作研发成果权益共享,充分保障外部人才智力贡献。
目前,“海智荟”科技创新特区已推出5个首批试点项目,初步明确了研究目标和实施路径。米立军说:“下一步,我们要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思路,以更大力度探索创新。相信科技创新特区的实施能更好发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发动机”作用,加速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我们对进入科技创新特区的项目合作方开展原有知识产权作价认定,赋予适当权益比例。”
协同创新区强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与巴西里约热内卢大学工学院联合研究院建设并开展科研项目合作,共同聚焦深水油气,探索打造首个国际科技创新联合体,积极推动成立中国海油巴西深水技术研发中心。协同创新区将强化国际合作资助项目申报,探索设立中国海油主导的国际合作资助项目,设立实验室主任基金,面向海内外发布选题,吸引海内外研究团队智力输入;强化开放型实验室建设,构建“实验室联盟”,实现实验资源共享、设备动态管理、内部采购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