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朝鲜战场后,爷爷奶奶所在的部队先后参加了一至四次战役。
特别是1951年的五音山阻击战,身为营长,爷爷带领部队在敌人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下浴血奋战5昼夜,以“人在阵地在”的豪迈气概与敌人反复冲杀,先后打退敌人组织的大小数百次进攻,五音山阵地岿然不动。
战争结束后,爷爷留在部队担任炮兵团团长,奶奶则响应国家号召转业地方。那时候,石油部开始组织建设中国海上油田。奶奶作为天津机械局的仪表专家,义不容辞地和同事们一起设计海上油田仪表系统,并亲手参与了渤海“海一井”的设计工作。
润物细无声,父亲爱家,也爱那片海,在他心里那是父辈们倾注了全部心血的“大家”。1983年,父亲有幸参与了我国第一个对外合作油田——埕北油田的建造和投产工作。为了尽快掌握核心技术,父亲工作之余,努力学习外语、专业知识和操作技术;海休回到家后,也总是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和同事们很快就掌握了日语对话能力和设备操作技能,一举拿下了埕北油田的中方操作权。
2010年,我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海洋石油工人,分配到中国最北端的海上油田——辽东湾锦州9-3油田。入职的第一年,我就向党组织郑重地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我心中总也忘不了爷爷、奶奶和父亲的身影。尽管海上工作条件艰苦,但是我始终告诉自己,要踏实工作,用辛勤的汗水为党和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
2018年,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栏目来到锦州9-3油田采访海油人抗冰保生产的新闻,我给大家讲述了三代共产党员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故事。
我们家,三代人,不同的经历,却在党的引领下,怀着同样的初心,在各自的人生轨迹上实现了自我价值。我确信,我也会把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带给我的精神财富传递下去,这是家风,也是国风,是激励我们完成伟大事业的精神脊梁。作者:杨敏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