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信息技术受限的年代,什么时候计量油井、什么时候回屋交班、什么时候走向餐厅……整天沉浸在生产现场忙碌的油田建设者,只能从身旁响起的对讲机声中掌握工作、休息、吃饭等时间节点,而生产现场的有条不紊,全靠这套时钟发出的精准指令。
“中控,‘渤海明珠号’已关闭最后一道阀门,原油外输作业完毕。”1993年10月20日14:30,在油田投产50天后,第一船原油顺利完成外输,超过3万吨原油通过油轮,运到了祖国经济建设最需要的地方。
“收到,请做好防污染措施和外输软管的扫线工作。”时任平台生产系统中控岗的于光辉,抬头望了望中控室墙上的子母钟,在交接班本上记下这历史性一刻。
随后,油田首口千方井、累产原油突破100万吨等重要时刻,也都通过这套其貌不扬的子母钟,在匆匆岁月中有了精准的记录和定格,无数个奋斗时刻也熔铸成油田开发建设的宝贵经验。
岁月匆匆,鬓角渐白,一代代油田开发建设者寻着子母钟的齿印,在一“愁”莫展中,找到了开启稠油宝藏的钥匙,解锁了自主开采稠油的技艺。随着开采技术的进步和日臻完善,油田的开发建设随之提速,子母钟清脆的滴答声也渐渐被钻机隆隆的轰鸣声掩盖,而求真务实、敢为人先、耐得住寂寞的“时钟烙印”却镌刻成油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和传统。
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一期调整、二期调整……在几代海油人的接续奋斗下,这个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被国外同行称之为“向21世纪新技术发起挑战”的大型整装稠油油田,被海油人自主攻克了勘探开发,并在30年的勤耕细作中建成拥有19座在生产平台的开发规模,累产油气当量超过1亿吨,成为我国海上名副其实的最大自营油田,为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竖起一座不朽丰碑。
时光悠然,钟声依旧。如今,碧海丹心的海油人仍坚守在辽东湾这片海,用担当和奉献继写着能源报国的新篇。
作者:罗闯、杨敏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