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庆祝绥中36-1油田开发30周年实物展”的展柜旁,看着陈列的一盏壁灯,有限天津分公司辽东作业公司营口天然气处理厂总监秦刚倍感亲切。尽管壁灯的金属底座早已氧化斑驳,但灯罩上的缕缕褐色条纹,如同跳动燃烧的火焰,勾起他在绥中36-1A平台工作生活的记忆。
1993年8月,绥中36-1油田第一座平台——绥中36-1A平台建成投产。这盏曾经安装在平台生活楼二楼办公室里的壁灯,见证了我国海上最大自营油田开发建设历程。油田投产之初,许多工作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作为油田第一代开发建设者,秦刚清晰记得探索阶段的艰辛。其中电力保障工作,就是不小的考验。
绥中 36-1A 平台投产时,3 台透平组成的发电机组为平台提供电力供应。汩汩电流传输到平台各个角落,也包括生活楼的壁灯。
在这盏壁灯的灯光下,渤海的建设者们一次次探讨着辽东湾的后续开发,不厌其烦地推敲着流程如何继续优化。为了多打一口井、多产一方油,平台的守护者们一次次做方案,又一次次自我否定、推翻重来。挂在墙上的壁灯静静地发着光,光晕一圈圈散开。海油人的苦与乐,困惑与释然,也随着光圈散开,散向山海间。
“怎么回事?透平又出故障了!”
壁灯熄灭,平台又关断了。油田开发之初,电网建设还不完善,办公室的平静时常被突如其来的黑暗打破。
为确保平台供电安全稳定,维修班组常常和衣而眠。每当这盏壁灯一闪,维修人员便迅速拿起工具包冲出房间,直奔透平发电机组进行应急检修。
壁灯信号就像集结令,日复一日检验着他们的应急能力,也把那不惧困难的精神镌刻在一代代油田开发建设者的骨子里。
如今,当年绥中 36-1A 平台孤单矗立的那片海,早已林立着 19 座生产平台,累计生产油当量超过 1 亿吨。当初那群青涩的小伙子也成长为骨干,一次次成功解决制约油田增储上产的问题。
“这是透平发电机组自主抽芯维保模型。”“这是油田整体开发沙盘。”听着讲解员的解说,环顾展览区丰富的油田开发建设成果,秦刚的目光又移向那盏壁灯——它像一位老友,映照着来时的路。
(文 罗闯、杨敏政 图 陶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