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向海图强看广东丨耕牧深蓝 唱响现代“海洋牧歌”

2023-11-08 14:11     来源:央视网     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洋经济

在汕头,从浅海到深海,从“看天吃饭”到“高效养殖”,海洋牧场快速发展;在江门,种苗培育、深海养殖、精深加工、装备制造、融租服务、海上风电“六位一体”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加速布局;在湛江,重点发展一条鱼、一条虾、一只蚝,大力构建蓝色粮仓……

拥有4000多公里海岸线的广东,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高奏现代“海洋牧歌”。

从阳江闸坡渔港驶出的渔船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的“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探访调研广东14个沿海城市。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广东多地建设“海洋牧场”,探索出集海洋生态环境优化、渔业资源养护和产业融合发展为一体的可持续海洋渔业生产方式,已经成为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动能”。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现代海洋牧场。新时代的广东如何“向深海要食物”、兑现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美好愿景,成为讲好“向海图强”广东故事的绝佳角度。

向大海要“土地”:装备技术推动海洋渔业提质升级

记者在惠来县一水产养殖公司看到,鲍鱼苗、成品鲍等品种正分门别类地养殖在不同池塘里。工作人员随机捞上来的几颗鲍鱼均紧紧吸附在铁盘上,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今年1-9月,该公司出品的成品鲍鱼和鲍鱼苗,分别带来2117多万元和约127万元的产值。

潮州市新型水箱实景

“但土地制约着产能继续扩大,正在计划‘把养殖池建到大海里’,因为相比陆地养殖,立体式深海网箱可以做多层,虽然成本上去了,但产能也会更多。”这家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通过不断升级养殖技术与养殖装备,近年公司鲍鱼的存活率和产量都大于从前,目前已申请建设海上成品养殖区,正加速推进现代渔业和现代海洋牧场的建设。

如何推动海洋牧场建设,广东已在行动。

今年9月,广东发布《关于加快海洋渔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对于布局在水深15米以上的重力式网箱和水深20米以上的桁架式网箱及养殖平台,可免缴前五年的海域使用金”,旨在促进海洋渔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拓展深远海利用空间。

记者在潮州市饶平县柘林湾的一个海洋牧场看到,加强型重力式深水网箱正悬浮于海面之上。这些新型网箱由环保材质制作而成,且放置在远海海域,对于海洋生态保护及水产养殖提质增效都有很大帮助,且能较之前的渔排增强40%的抗风浪能力。

“今年的台风并没有对我们这里造成很明显的影响。”这家公司负责人黄洽斌说。

要高质量发展深远海养殖,需以装备为基、数字为魂,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从珠海桂山岛坐上快艇出发,20分钟左右,就能见到我国首台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它集波浪能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于一体,可以在茫茫大海实现“用电自由”,并且搭载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质监测和活鱼传输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备,实现机械化、智能化“海上放牧”,在渔业现代化转型中唱响现代“海洋牧歌”。

向科技要“蓝芯”:育种科研平台赋能种业推新

海水种业是海洋养殖的“芯片”,因此是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

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深蓝种业”工程,选育一批适宜深远海养殖的优良新品种,支持建设国家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育种创新平台,以科技赋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我们做了大量实验,探索出新的方法,培育了活体生物饵料——轮虫,代替之前传统的粉状饲料,刚孵化的小鱼苗在第一时间就可以吃到营养的饲料,大大提高了存活率。”位于阳江市阳西县的恒生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李泉介绍,一公斤鱼卵,用传统的饲料仅有十几万条出苗,用新方法出苗能有七八十万条,鱼苗质量及产量明显提升。

目前,阳江共培育壮大了恒生、金源、海元水产等一大批海水种苗孵化企业,全市从事海水种苗(鱼苗、虾苗、贝苗)孵化生产的企业1000多家(户),年产蚝苗45亿粒、虾苗50亿尾、海水鱼苗15亿尾,产量超过全省的三分之一。

此外,为助力开发出更多“蓝色芯片”,广东构筑多个现代化海洋牧场育种创新平台:成功选育出第一个南美白对虾抗病新品种“中兴1号”、填补国内空白的湛江“863基地”,开发出南沙青蟹的广州南沙渔业产业园,推进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养殖装备的研制、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产业链创新布局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这些创新平台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及高校的技术力量开发新品种,不断涌现新成果。

深耕碧海,牧渔未来。目前,广东海洋牧场建设不断加速,以打通三大产业为路径,探索构建从种业、养殖、装备到精深加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全链条,使海洋牧场成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其对上下游产业和周边区域产业的拉动作用。

向市场要产业:多元主体共筑现代化海洋牧场

如何将海洋资源“化大为强”,共同开拓海洋经济发展“新蓝海”?业内认为,繁荣的渔业除了海产品的养殖与交易,还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成其配套的种业研发、装备技术、渔业品牌、智慧渔业等一系列全流程的产业链条齐聚,以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江门是渔业大市。2022年,江门市渔业总产值251.71亿元,全省排名第二,是广东不可或缺的“蓝色粮仓”。2023年2月,江门海洋集团成立,布局种苗培育、深海养殖、精深加工、装备制造、融租服务、海上风电“六位一体”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

广州市南沙区渔业产业园实景

作为产业园区建设另一鲜活样板,广州市南沙区渔业产业园依托大面积连片咸淡水资源,繁育出种类繁多的咸淡水鱼虾蟹类。截至目前,南沙区渔业产业园25个建设项目完工验收,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0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2.05元,带动农户4278户,全年主导产业总产值8.17亿元。

记者获悉,广东多地正逐步探索多元化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改革,如深圳、湛江、珠海、汕尾、江门、阳江、潮州等沿海城市陆续成立一级开发主体,面向市场招商引资,通过现代化海洋牧场一级开发主体、链主企业、大型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发展联合体,鼓励渔民通过自主经营、投资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多渠道增收致富,共同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推荐阅读

2023烟台市海洋产业“双招双引”大会在烟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

11月4日,2023年烟台市海洋产业双招双引大会在烟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会上播放了烟台城市和海洋经济宣传片,发布23个海洋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向市外客商及海洋人才发出诚挚邀请,共同谱写美好未来。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烟台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烟台大学、鲁东大学等高校师生代表,广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太平财险等金融机构代表,市内外海洋渔业领域重点企业代表等180余人参会。烟台把海洋强市作为城市能级提升的强力抓手,做出了勇当海... 2023-11-06

开展可持续利用海洋的国际合作——专访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潘新春

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海洋合作专题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10年来,中国与有关国家共同努力,推动全球范围内形成高水平、深层次的海洋合作,惠及共建国家,彰显了人类社会对海洋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记者就如何把“一带一路”海洋合作推向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深层次,采访了参会专家,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潘新春。 2023-11-03

关于召开“2023蓝色经济论坛”的会议通知

近年来蓝色经济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海洋治理的重要领域。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掘“蓝色经济”增长新引擎,聚力海洋科技源头创新,助力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实施,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联合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将于2023年11月9日在厦门共同举办以“海洋十年与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2023蓝色经济论坛”。 2023-11-03

《广西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专题报道,关注广西向海经济发展

11月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广西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专题报道,关注广西向海经济发展。 自治区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巡视员谢瑾瑜接受采访。 2023-11-03

福建:释放“蓝碳”潜能 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福建是海洋大省,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度3752公里,居全国第2位,具有得天独厚的“蓝碳”发展基础,是全球为数不多拥有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区域。其中,我省是中国红树林自然分布最北的省份,主要分布在河口海湾滩涂等地。我省亦是国内海水养殖产品的主要供给地,其产量占比常年稳居全国前列。庞大的渔业养殖规模同样提升了海洋碳汇潜力与固碳效率。“蓝碳”优势正逐步转换为“蓝碳”经济与生态价值,为开拓“蓝碳”经济新“蓝海”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3-10-30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