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海洋碳汇渔业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2022-11-22 10:44     来源:新华网     碳汇渔业 海洋碳汇 碳捕捉封存碳达峰碳中和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储存了全球约93%的二氧化碳,海洋碳汇研究对实现“双碳”目标有着重要作用。

海洋碳汇,就是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以碳汇渔业为例,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而减缓水体酸度和气候变暖的渔业生产活动的泛称,可带来海洋生态改善、渔业经济转型和渔区民生改善等多方面综合效益。

海水养殖品种包括鱼、虾、贝、藻等,其中贝类和藻类是重要的碳汇渔业养殖品种。碳酸钙是贝壳的主要成分,约占95%。海水贝类通过直接吸收海水中的碳酸氢根形成碳酸钙的方式来汇碳。此外,贝类滤食能力强,能够从海水中滤食微藻、有机物颗粒等,满足自身软体组织生长需求,这个过程固定了微藻和有机物颗粒中的碳。

中国首个碳汇渔业实验室“桑沟湾贝藻碳汇实验室”,在山东省荣成市桑沟湾海域首创“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前瞻性开展了养殖海域碳汇功能研究,对养殖贝藻类为主体的“渔业碳汇”形成过程和机制进行了系统阐释。利用海带、海参、鲍鱼、扇贝、海水鱼等养殖品种间的互补优势,不仅提高养殖产品质效,而且更好地让水质良性循环,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带来无限可能。

目前,工作站已经开发了“贝—藻—参”“鱼—贝—藻”“鲍—参—藻”等浅海筏式、底播多种形式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年固碳量在11万吨以上,这相当于在陆地上植树造林15万公顷。而放眼山东全省,在“碳汇渔业”的发展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海水贝藻养殖年均产量450万吨以上,每年可从水体中移出的碳量为25万—30万吨,相当于每年移出110万吨二氧化碳,直接节省造林价值近10亿元。

现在,海洋碳汇愈加受到瞩目,其价值正在从理论走进现实。2021年,荣成当地的银行以海域减碳量远期收益权作为质押,并根据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当日碳排放交易价格,向海水养殖企业发放了2000万元的“海洋碳汇贷”。

2022年1月11日,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发布会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举行。连江县依托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完成15000吨海水养殖渔业海洋碳汇交易项目,交易额12万元。该项目通过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出具了核查报告,是全国首宗海洋渔业碳汇交易,标志着我国海洋渔业碳汇交易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推荐阅读

第二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

第二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分论坛——绿色低碳 数字生活已于2月25日下午14时在四川成都召开。本论坛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围绕“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数字生活”等关键词,展开深入探讨,共同展望“双碳”未来。 2023-02-28

河北省首个海洋碳汇领域降碳产品方法学公布

近日,河北省生态环境厅、河北省自然资源厅、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编制了《河北省海水养殖双壳贝类固碳项目方法学》,这是河北省实施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创新以来,首个海洋碳汇领域降碳产品方法学,是实现海洋碳汇资源到碳汇资产转变的重要纽带,标志着河北省降碳产品项目开发从林业走向了海洋。 2023-02-20

首部涉“双碳”规范性文件出台,助力绿色发展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务的意见》,加大裁判规则和裁判标准的供给力度,助力绿色发展。 2023-02-18

分析我国海洋能源转型和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带动了海洋经济的发展、产业链的构建,催生了新兴产业。海洋油气特别是天然气(含天然气水合物等)、海洋可再生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绿色开发正在成为保障海洋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实现“双碳”目标、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海洋方案。 2022-12-30

焦念志院士解析碳中和与海洋碳汇

目前,全世界已有85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包括27个欧盟国家、58个非欧盟国家。这些国家的碳排放占全球排放超过40%。其中,有29个国家明确了碳中和时间表。不丹已经实现碳中和;挪威、乌拉圭将在2030年实现碳中和;芬兰、奥地利、冰岛、瑞典分别将在2035年、2040年、2045年实现碳中和。还有20多个国家计划2050年实现碳中和;其中,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丹麦、匈牙利、新西兰等国家以法律形式加以保障。 2022-12-20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