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莱特的2.2万 t全球最大自由锻压机
伴随着一声沉稳而有力的机械启动声,2.2万t全球最大自由锻压机正式开启热试;不远处,直径22m的全球最大轧环机正有序安装……一组组“钢铁巨兽”巍然矗立,庞大的机身尽显工业制造的硬核气场。
这些尖端设备的集结绝非简单的硬件堆砌,而是伊莱特瞄准未来十年重大装备行业发展需求、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布局,旨在为国家乃至全球高端装备领域的创新突破提供支撑,为下一轮海上风电技术革命的爆发积蓄力量。
西班牙驻华大使贝坦索斯(左三)一行参观伊莱特全球最大自由锻压机热试
双线布局,强化全球领先的制造韧性
2018年,伊莱特拥有了直径16m的轧环生产线,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为何还要加大投资,持续突破装备极限?这背后是一场面向深远海的未雨绸缪。
作为2025年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伊莱特超大装备核心部件事业部引进的不只是一台轧环机,而是一整套重型装备集群:全球最大的2.2万t自由锻压机、直径22m全球最大轧环机,以及22m立式车床等。这些设备共同刷新了全球环轧装备纪录,瞄准的是下一代深远海工程和超大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对关键部件的极限需求。
“制造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装备能力的竞争。”伊莱特副董事长王伟向《风能》表示,“当我们预判到海上风电机组将向30+MW发展时,就必须提前布局相应的制造能力。这台直径22m的轧环机不是为了今天,而是为了未来适配深远海全领域工程的市场需求。”
伊莱特副董事长王伟(右)
两条大型轧环生产线并行,带来的是客户重点关注的产能保障和交付弹性。在风电行业,设备交付周期直接影响到整座风电场的建设进度。一旦单一生产设备出现故障,伊莱特可立即根据客户需求灵活分配产能,通过另一条产线调度保障批量化交付进度。
三大耐心,穿越周期的长期主义
在风电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此巨大的投入是否值得?对此,伊莱特给出了“三大耐心”的战略思考。
一是耐心技术。在超大直径、深远海风电等高端装备领域,绝大部分门类都已非常成熟,再往前发展,是“卡脖子”技术或“无人区”创新,没有先例可参考。伊莱特建设新事业部、引进先进设备、搭建实验室和生产线,就是致力于在超大直径、深远海风电、深海工程等高端装备领域实现技术积累和产业落地的同步推进。
二是耐心资本。作为全方位推进中国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举措,耐心资本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多个重要场合被提及。目前,海上风电、深远海领域,仍有许多前沿技术难题需要攻克。例如,深远海风电开发中面临的低温、高压、超大直径部件制造等挑战,以及复杂海况下设备可靠性和耐久性等问题。很多科研成果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要实现产业化落地,亟需大量耐心资本的稳定投入。
“制造业尤其需要耐心资本的长期投入,我们不会因为行业短期波动而改变战略方向。”王伟强调。
三是耐心布局。有了技术和资本,还要有耐得住寂寞的产业布局。伊莱特早在2018年就投资建设了核能重装事业部,引进了德国西马克16m轧环机和1.35万t自由锻压机。
“尽管当时海上风电机组塔筒直径在技术上还没有超过10m,但我们清楚产业需要长期耕耘。”王伟回忆道,“设备要磨合,员工要培养,市场要培育。如今,国内外15~25MW的海上风电机组几乎都在用我们的法兰,正是源于布局早,基础打得牢,也是我们长期战略布局的价值体现。”
伊莱特投资超大装备核心部件事业部,看似逆势而行,实则是基于耐心技术、耐心资本和耐心布局的长期主义。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穿越周期,抓住下一轮产业升级的主动权。
由伊莱特生产的中船海装25 MW级海上风电法兰
出海之路,从产品输出到标准对接
作为一家中国和西班牙的合资企业,伊莱特很早就开始了全球化布局。如今,伊莱特与西班牙合作伙伴GRI组成的联合体,已经将产品和服务覆盖到美国、巴西、阿根廷、印度、土耳其、南非等9个国家,产品包含塔筒法兰、偏航齿圈、变桨轴承、海上风电锚链、海洋工程替打环等系列,形成了一个遍布全球的风电产业链。
“对于计划‘出海’的中国企业,海外市场与国内有着完全不同的商业逻辑与竞争规则。”王伟向《风能》分享道,“海外企业普遍珍视商业生态与产业生态的健康性,若以不正常的低价切入市场,不仅会被质疑质量,更可能触发反倾销调查,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空间,甚至对整个中国风电产业的海外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品质管理体系的建立同样关键。“国外对品牌背书看得非常重,高端装备要想‘走出去’,必须建立严格的品质管控体系,在整个产业链上建立起供应商的准入、考核、追踪机制。而这套体系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建立起来,必须从国内开始,这样才能支撑我们走出去,参与到全球市场中。”
王伟特别强调诚信经营的重要性:“在欧洲市场,‘信誉’是比什么都重要的资产,绝不能耍小聪明。任何一点诚信瑕疵都会被快速传播,形成难以扭转的负面印象。”
中国风电企业的“出海”之路,从来不是简单的“产品输出”,而是一段“标准对接、文化融入、价值共生”的长期征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不断调整自身战略,适配海外市场的规则与需求,同时积极与当地合作伙伴协同,构建共赢的合作生态。
绿色制造,重新定义产业链碳足迹
自2026年1月1日起,欧盟碳边境调节(CBAM)机制将正式生效,成为全球首个正式实施的碳关税机制。面对这一趋势,伊莱特选择了主动出击。
“我们的一些高端客户早已开始要求上游供应商进行碳排放申报,建立全产业链碳足迹数据库。”王伟介绍道,“以风电为例,风电运行是绿色的,但上游的塔筒法兰、齿轮箱等钢铁部件制造环节仍要排放大量CO2.”
伊莱特核电深海产业园
伊莱特的解决方案是重新设计工艺链条,将产业链向上延伸,投资建设核电深海产业园。通过回收锻造产业的各种铁屑、余料,再吸收城市和工业废钢,通过短流程炼钢重新制备锻造原材料,逐步建立起一个绿色锻造,闭链循环的产业模式。
相比长流程,采用短流程生产,再配以高温热送、富氧燃烧、近净成形等先进技术,会大幅降低碳排放。这些都能帮助终端设备商获得碳收益,推动零碳风电机组制造和风电场建设。
展望未来,迎接深远海风电新时代
面对未来海上风电市场,伊莱特有着清晰的认识:海上风电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但一定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大”,而是一次全方位的产业重构。机组更大、场址更远、系统更复杂,对制造业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同时也给像伊莱特这样的装备企业带来了广阔发展空间。
在技术方面,伊莱特正在积极布局新一代材料技术。“我们正与中国科学院李依依院士、李殿中院士联合进行特殊钢研发,通过向钢水中添加特殊元素提升材料力学性能,对抗海上高盐雾环境腐蚀,为未来20~30MW超大型漂浮式海上风电提供技术支撑。”
在市场方面,伊莱特制定了清晰的全球战略,采取“东西并进”的策略:以山东核心制造基地具有的成本与交付能力服务于亚洲市场;通过西班牙全资子公司,充分利用欧洲在标准、技术和市场网络上的优势,将两地资源紧密联接,形成高效协同的全球发展“大闭环”。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伊莱特的设想是将这些能力串联起来⸺用先进装备保障极限制造,用新型材料支撑极端工况,再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共同推动中国大型风电机组走向世界⸺这是伊莱特对自身的定位,也是对行业发展的责任。
西班牙驻华大使玛尔塔·贝坦索斯(左五)莅临伊莱特
来源:《风能》杂志,文: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