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点:  
海洋新材料 海洋装备 海洋牧场 碳捕捉封存 海洋经济 海洋生态 海上能源岛 岸电 海水淡化 海洋观测 示范项目

发展海上风电是大势所趋,融合发展成为未来海上风电发展新模式

2023-04-13 12:04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海上风电

中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启航前往海南文昌海域,将在距离海岸线100公里以上、水深超过100米的地方进行风力发电;中法签署合作协议,规划在江苏东台共同建设“风光氢储”绿色能源协同融合的海上综合智慧能源岛示范项目;中国首个超大单机容量海上风电项目在福建漳州开建……近期,绿色清洁能源项目捷报频传。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不断优化能源结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以风能为主的清洁能源成为政策发力点和重要发展趋势,尤其是在“双碳”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的指引下,开发海上风电是我国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

我国海上风电发展潜力巨大

“过去10余年,我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持续增长。”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王震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从开发管理政策和建设速度综合看,大约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包括2007年—2011年的起步探索期、2012年—2017年的鼓励培育期、2018年—2021年的加速成熟期,目前正处于高速发展和竞争整合阶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韩雪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2021年是我国海上风电进入规模化发展的元年,2021年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截至2023年2月,我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超过3000万千瓦,全国已有9个省(区、市)建成了海上风电。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经过多年的培育,我国风电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目前已推出的海上风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达到18兆瓦,最长叶片超过120米,海上风电机组即将进入20兆瓦级别,我国已具备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自主设计、研发、制造、安装、调试、运行能力。

秦海岩称,目前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仅3000多万千瓦,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十四五”期间,我国规划了五大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各省份也规划了海上风电新增装机目标。可见,未来我国海上风电开发将进一步提速。

韩雪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有望达到60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相当于54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少碳排放超过1.4亿吨,2030年前累计装机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2035年以前的风电技术可开发量达5亿千瓦以上。

“依托规模化开发与技术进步,我国海上风电的经济性大幅提高。”秦海岩认为,2010年—2021年,我国海上风电度电成本的降幅接近56%,当前我国海上风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已降至0.33元/千瓦时左右,随着一批平价项目陆续投运,“十四五”末有望实现全面平价。

王震表示,中央和地方政策相互衔接,从发展规划到资源获取、科研支持、电力市场、金融服务等配套政策,构建了海上风电“目标牵引—配套支持—落地实施”的多层次立体政策框架,为海上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发展海上风电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在秦海岩看来,我国大力发展海上风电有多方面因素考量。一是有助于加快沿海省份能源转型进程。二是有利于实现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助推海洋经济产业发展。三是有利于确保我国沿海地区能源供应安全。四是海上风电涉及众多高端装备制造的尖端技术,将带动东部省份在高端轴承、齿轮箱和大功率发电机等方面取得突破。五是发展海上风电与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高度契合。

“我国广东阳江、汕头等地具备建设海上风电母港的良好条件,可以通过产业配套,集合海上风电全生命周期产业价值,打造出多个万亿元级的产业集群,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大动能。”秦海岩说。

韩雪表示,在我国产业政策的推动下,依托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优势,当前我国海上风电开发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海上风电装备制造能力和建设运营能力也在稳步提升。海上风电是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结合未来全球海上风电发展趋势和我国海上风电产业水平,海上风电产业有望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并实现减碳效益的结合点。

“发展海上风电对我国沿海地区低碳转型具有特殊意义。”韩雪指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的近一半,但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方面,沿海地区可开发的陆上可再生能源资源稀缺,而海上风资源相对丰富,是沿海地区不可多得的加强能源自给和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对缓解沿海地区电力供需紧张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总量大、人口稠密,沿海地区用电量大且未来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为海上风电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市场空间。

融合发展成为未来海上风电发展新模式

多位专家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虽然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要看到海上风电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王震认为,有三大问题值得关注。一是产业链风险有所积累。快速大型化带来零部件国产化率走低,核心关键装备对进口的依赖提升;技术快速迭代,新机型研发过快,大量未经长期试验验证的风机投入运用,为后续运维和安全生产带来隐患等。二是产业上下游和跨产业协同不够。从纵向看,海上风电产业链关键环节产业有待培育。从横向看,浮式风电的基础建造、系泊系统、安装施工、运维等与海上油气供应链重合,但海上风电与油气产业的协同规划还远不够。三是产融结合程度和范围不足。目前,海上风电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金融产品类型不多,还面临电力市场下项目收益不确定性增强,金融产品设计难度增大;整机和零部件制造企业扩张过快,产能利用率不足,经营收益下降,投资者意愿不强等问题。

王震建议,统筹全国海上风电场址规划与产业布局,以“化零为整、立体开发”的场址规划带动产业“集中布局、合理外延”;深化技术研发的融合创新;加强绿色金融引导与创新支持,在产品创新和项目信息标准化双向施策,促进产融深度融合。

中国能建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海上风电发展未来可期,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将逐渐呈现出大型化、深远化、智能化、融合化的趋势。

“随着近海风电的技术完善和开发饱和,海上风电逐步从浅蓝迈向深蓝,加大浮式风机技术研究势在必行。”中国能建相关人士说,深远海风电场风能密度高、不占据岸线和航道资源,度电成本较低,理论上单机发电量可以与火电机组相媲美,在近海风力资源开发日趋饱和的背景下,深远海风电将成为海上风电产业下一阶段的发力点。

王震指出,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海水淡化、制氢等融合发展模式正在从试验探索走向产业规模化发展,综合能源岛、油气平台供电等试验项目陆续推出。特别是在海上风电与油气勘探开发的融合方面,日益严重的用海冲突为融合发展提供了空间基础,海洋油气绿色低碳发展、安全生产要求为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环境,装备技术转化应用、共性技术进步为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供应链共用、经济性提升为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融合创新发展逐步成为新时期海上风电发展的热点方向和普遍共识,引领构建新场景、建立新业态。本报记者 周子勋 张一鸣

推荐阅读

为促进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韩国成立蔚山海上风电协会

蔚山海上风电协会计划与所有与海上风电项目有关的利益相关者积极合作,并为相关部门提供海上风电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建议。此外,该协会表示,它将在蔚山培育供应链,并通过对当地社区的贡献来确保当地的接受度和公众支持。 2023-04-14

国家能源局:加快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 全面推进能源高质量发

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今年以来,我国生产生活加快恢复,工业用能增速明显提高,能源消费小幅增长,全国能源供需总体平稳。能源行业将聚焦能源安全保障、清洁低碳转型、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等五方面,全面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引导大数据中心等参与电力系统调节章建华表示,加快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重点是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能源结构转变。力争未来5年,非化石能... 2023-04-14

金风科技助力福建平潭风电产业发展

此次福建金风科技有限公司拟在平潭成立销售公司,作为金风科技闽台区域销售中心。在此基础上,公司拟策划生成二期项目,主要内容包括投资建设海上风电运维基地及研发中心。“此次签约的项目依托平潭优越的海上风电资源,植根于平潭,服务于平潭,有助于平潭实现把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助力福建成为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产业数字化创新的引领者、全球领先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集群和海丝出口区域总部,为福建省经济社会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作出积极贡献。”实验区投促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2023-04-13

GE海上风电广东揭阳总装基地助力惠来海上风电产业加速发展

GE海上风电揭阳总装基地AME经理李美龙: 这是我们GE在揭阳生产组装基地,我们在这里组装Haliade-X平台的一些模块,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我们其中一个模块的生产现场,我们在这里生产完成之后,直接将发往欧洲的组装基地。这个Haliade-X产品是目前为止在世界上已经验证过的功率最大、风力最大,平均利用小时最长的最高的一个机组,它有很好的先进性,对整个发电的效率还有机组度电的成本控制,包括减排减碳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023-04-13

广西积极推进海上风电开发建设

记者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获悉,我区有序推进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据了解,我区海上风电规划在2021年11月初正式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这是“十四五”期间全国第一个获批的海上风电规划,规划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我区力争建成300万千瓦、在建450万千瓦。 2023-04-13

阅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