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究员、海洋能项目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冀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以潮流能、波浪能为代表的海洋能发电项目已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推动期。但多位受访者认为,海洋能也遇到了成本高、上网电价昂贵、政策起步慢等问题。目前,科研院所和企业都在寻找海洋能尽快走出“新手村”,突破规模化瓶颈的“钥匙”。
王冀指出,中国已掌握拦坝式潮汐能发电、发电机组制造及电站运行等关键技术,而潮汐能之所以逐渐“隐退”,源于其资源利用的模式。史宏达解释,潮汐发电一般需筑坝,利用坝内外水位差发电。要实现可观功率,就需提高流量,这意味着要在海湾围筑一个很大的水库。
2024年9月,国际能源署发布全球海洋能二十大亮点工程,LHD项目入选。王冀表示,潮流能已成为国际海洋能规模化发展重点方向。英国亚特兰蒂斯公司开发的MeyGen潮流能发电项目设计装机398兆瓦,首期4台1.5兆瓦机组已于2016年11月并网发电。波浪能国际上也多有工程应用示范。多位受访者的共识是,中国潮流能、波浪能应用的技术水平已在国际第一梯队,“别人能做的我们都能做”。
王冀指出,相比潮流能,波浪能发电的技术路线还很多样。按照国际通用的技术成熟度评价标准,潮汐能属于9级,也就是最高级,代表已可以商业化。潮流能为8—9级,处于商业化前期,而波浪能总体评价处于7—8级,代表其处在从工程化应用向规模化应用发展的过程中。
“中国虽在海洋能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突破,在潮流能、波浪能领域已具备规模化开发资源条件和技术基础,但示范工程总体规模偏小,发电成本较高,持续运维压力较大。”王冀认为,目前海洋能突破的关键,是实现长期稳定运行电站的“由少变多、由小变大”。
在王冀看来,国内海洋能正处于向规模化、产业化迈进的最关键阶段,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亟待突破,装备可靠性和经济性有待加强,仍需进一步促进技术的优化设计、迭代升级。
王冀所在的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作为 “国家队”,已建设威海、舟山、珠海和三亚4个试验场区,形成了“北东南、浅海+深远海”的国家级海上试验场,2022年,中心成为国内首个具备波浪能、潮流能发电装置功率特性和电能质量特性检验检测认证资质的机构。王冀表示,从测试能力来说,中心已具备从原理样机到工程试验的全链条测试服务。